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 内容页

天天热讯:万亿级新兴产业爆发前夜:资本加速涌入 氢能超级风口何时开启

时间:2023-04-12 19:30:21 来源:新京报 分享至:

“等氢能产业开始赚钱了,就可以实现财富自由了。”在第五届亚洲氢能产业发展论坛暨展览会(AsiaHFC)现场,一位投资了多家氢能企业的个人投资者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

去年3月,作为氢能产业顶层设计的《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出台,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政策导向下,尚处于爆发前夜的氢能,普遍被认为有望在2025年左右迎来规模化发展拐点。自去年以来,氢能领域的IPO已开启了加速度,资本加速涌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高能量密度、清洁低碳、灵活高效等优点,让氢能在交通、工业、储能、电力等领域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有行业意见认为,为了助推氢能走上发展快车道,尚需政策提供更多支持。

政策明确规划万亿赛道拐点将至

“氢能将是我国能源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在AsiaHFC的致辞提出,未来10到20年将是我国氢能源与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政策顶层设计也已为行业发展画下蓝图。国家发改委与国家能源局2022年3月联合发布的《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形成较为完善的氢能产业发展制度政策环境,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供应链和产业体系。

在政策导向下,尚处于爆发前夜的氢能,普遍被认为有望在2025年左右迎来规模化发展拐点。

“预计2025年以前属于氢能行业导入期。”三一氢能有限公司总经理饶洪宇在AsiaHFC上表示,这一时期行业以化工示范、交通示范、高纯氢用氢等场景为主,2026年至2030年氢能行业将进入爆发期,以规模化工、交通示范用氢为主,氢冶炼、掺氢燃烧、氢储能示范为辅。

据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国家电网公司特聘专家雷宪章的预计,到2040年,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增至5700万吨左右,届时对应的储运设备市场规模将达5200亿元;2060年我国氢气年需求量将达1.3亿吨,氢气储运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

中国产业基础能力发展战略研究院综合发展部部长孔祥吉同样提出,保守估计,2050年氢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约10%,2060年占比将达约15%。氢能与电力协同互补,共同成为我国终端能源体系的消费主体,将带动形成十万亿级的新兴产业。

氢能为何受到青睐?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氢兼具工业属性与能源属性的多面手角色,尤其是作为二次能源,拥有高能量密度、清洁低碳、灵活高效的特点。

“氢能是解决我国多碳、化石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大量风光需要消纳等能源问题的一把钥匙。”国电投氢气公司总经理助理、技术总监动力系统事业部总经理、宁波绿动能源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平在AsiaHFC上提到,除了前述优点外,氢元素储量丰富,来源广泛,能够满足大规模应用需求,同时作为一种实体能源储存形式多样,运输手段灵活,适应长期储存和长距离运输。此外氢密度小,扩散系数大,在开放空间安全可控。

交通、电力、储能领域应用前景广泛加速创新尚需政策支持

在实际应用端,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目前氢能以交通和工业为主要应用领域,在电力、储能领域的应用虽仍在探索,但被普遍看好。

“交通运输正成为清洁氢需求的主要领域。”孔祥吉提到,在重型交通、铁路、航空、航海、重工业、化工工业、冶金工业等难以实现电气化的领域,采用氢能代替化石能源可为低碳转型提供支撑。

据孔祥吉介绍,在交通领域,全球范围内加氢站建设及氢燃料电池车推广进度均在加快。在2017年到2021年的五年间,全球加氢站保有量从328座增至685座,增加了109%。截至2022年6月,我国建成加氢站270座。

同济大学长聘特聘教授、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副主任张存满就绿氢应用行业的分析显示,预计2060年绿氢总量可达1.3亿吨,其中6000万吨将应用于交通领域,冶金领域、化工及其他领域分别应用3500万吨。

在储能领域,氢储能同样被认为具有潜力。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目前新型储能平均储能时长约2.1小时。面对跨天、跨月甚至更长时间的储能需求,氢储能有望以较低的价格实现。

“当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源在全时域储能技术的支撑下,建成稳定电源后,才能逐步淘汰煤电厂,实现新型电网的稳定安全运行。”雷宪章表示,面对以分钟/小时为时间尺度的调度需求,可利用电池充放电实现调峰、调频;以天为时间尺度,则可利用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SO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等实现功率平衡;中长期的时间尺度下,可利用电解水制氢消纳新能源发电,以氢燃料SOFC发电技术匹配功率波动。

而为了推动氢能产业快速发展,有行业意见呼吁给予更多的补贴与政策支持。

张存满提到,与过去风电、光伏、电动汽车产业补贴政策力度相比,我国的氢能产业国家补贴政策较弱。以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补贴政策为例,五个示范城市群三年国补总量尚不足100亿元,而且与燃料电池汽车相比,应用在其他领域的燃料电池和氢能装备没有任何补贴。

“不同氢能产业领域财政政策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氢能应用模式的创新。”张存满认为,有限的财政补贴资源不足以支撑需要全产业链创新构建的氢能产业体系。

氢能赛道IPO开启加速度投资人等待行业爆发

“在我们看来,投资人有些过分注重资金安全与投资风险,因此初创融资才极难。” AsiaHFC现场,一家成立多年但尚未融资的制氢设备厂商告诉贝壳财经记者。

对于永远在寻找下一个机会的投资人而言,爆发前夜的氢能行业虽然机遇不容错过,但市场尚未实现规模盈利,仍需长期资金投入的现状也意味着更为漫长的等待,以及相伴而生的风险。

有关注氢能领域的券商告诉贝壳财经记者,现阶段二级市场上可供投资的氢能企业并不多,资本也在同时关注、投资一级市场,不过目前氢能企业估值普遍较高,动辄数十亿元。

例如隆基绿能(601012.SH)旗下2021年3月成立的西安隆基氢能科技有限公司。隆基绿能4月10日宣布将与高管团队共同向隆基氢能增资5亿元,增资定价10元/注册资本,隆基氢能增资前估值30亿元。之所以高溢价定增,隆基绿能表示是考虑到绿氢行业空间足够大,行业增速将出现快速增长,隆基氢能优势显著,且参考了行业近期的市场估值水平。

而自去年以来,氢能领域的IPO已开启了加速度。

由国家电投批准成立的氢能产业科技型企业国氢科技于2022年12月宣布完成45亿元B轮融资,整体估值达130亿元,成为目前氢能行业估值最高的独角兽企业。国氢科技党委书记、董事长李连荣其时表示,该轮融资后,公司将实质性启动IPO工作。

在AsiaHFC现场,陈平也就发展目标提到,作为唯一一家从事氢能业务的央企二级单位,国氢科技希望到2025年成为氢能行业领军企业,“十四五”期间完成IPO,市值突破500亿元,营收达到50亿元,利润总额达到3亿元。

今年1月,氢燃料电池厂商亿华通挂牌港交所,成为港股氢能第一股。此前于2020年8月,亿华通已在科创板完成上市。3月末,同为氢燃料电池厂商的国鸿氢能赴港上市获得证监会批准。

(文章来源:新京报)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人人财富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36   联系邮箱:8557298@qq.com